北京药理学会

第十四届北京地区药物代谢及药物动力学学术论坛

暨第二届质谱技术赋能精准药学前沿论坛成功举行

  2024年11月9日,由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地区药物代谢及药物动力学学术论坛暨第二届质谱技术赋能精准药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成功举行。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支持媒体,报道会议精彩内容。
  会议以“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共话创新DMPK新进展”为主题,围绕创新药械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创新,临床导向的DMPK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型,PK/PD研究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发,药物代谢与临床个性化治疗、药代动力学视角的新机制等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来自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200余位嘉宾参加会议。
  会上7位药物代谢及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他们重点讨论了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前沿发展趋势。此外,本次会议特别为从事药物代谢及相关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和在读研究生提供互动对话、交流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大会开展青年学者报告交流会,12位青年学者参与并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经评审团评选出优秀青年报告奖,最终有6位青年学者荣获“奋斗奖”,3位获得“优秀奖”,2位获得“先锋奖”,以及1位“卓越奖”。

1731289746426129.jpg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川教授以视频形式为大会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张永宏教授为大会致辞。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
IMG_264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李川教授 致辞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川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并倡导专家学者探讨临床导向的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等议题。他提到,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在我国药学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多年来形成了较好的学术交流传统和学术氛围,极大推动了北京地区及我国药物代谢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最后,李教授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IMG_26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 张永宏教授 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张永宏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了医药结合的紧密性,尤其是在北京市支持高新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临床和药理的紧密结合变得尤为重要。他赞扬了本次会议提供的合作和良好交流机会,希望通过活动推动北京的教学发展,并为临床医生和专家提供协助和交流的平台。此外,他鼓励大家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共话创新DMPK发展。最后他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希望与会专家能收获满满。

IMG_266
主持人: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王琰 教授

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环节,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振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薛明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窦桂芳教授担任主持嘉宾,7位专家学者作报告。

IMG_267      
主持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张振清教授
IMG_268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周雪林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药物代谢酶种属差异的药物成药性预测分析》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雪林副教授作题为《基于药物代谢酶种属差异的药物成药性预测分析》的报告,他强调了药物代谢酶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对药物研发的重要性。他提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连接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关键,涉及代谢酶、转运体和代谢产物等。目前,动物到人体的药物代谢预测缺乏精准手段,而AI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周教授介绍了基于药物的SMART结构信息,结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以提高药物代谢预测的准确性。他还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在建立药物代谢预测模型,并将代谢酶的种属差异纳入模型中,以提升预测精准度,为创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服务。

IMG_269
北京佑安医院/北京肝病研究所 李兵辉 教授


报告题目:《Glycerol Synthesis Regulates Cross-talk Between Reductive and Energetic Stress》
北京佑安医院、北京肝病研究所李兵辉教授作题为《Glycerol Synthesis Regulates Cross-talk Between Reductive and Energetic Stress》的报告,他探讨了代谢性疾病,特别是肿瘤和脂肪肝的代谢特点。他分析了肿瘤细胞中的瓦伯格效应,即肿瘤细胞倾向于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会产生乳酸。报告还讨论了还原应激,即细胞内NADH等还原性物质的堆积,以及这种堆积如何导致氧化应激。李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甘油生物合成在调节还原应激和能量应激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细胞代谢重编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中的重要性。

IMG_27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戴均贵 教授


报告题目:《药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戴均贵教授作题为《药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的报告,深入探讨了药用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和生物合成领域的进展。他指出,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而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但面临有效挖掘新结构分子、从微量天然产物中鉴定功能分子、结构改造和全合成复杂活性天然产物等挑战。报告中强调了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的重要性,包括骨架形成酶和后修饰酶的作用,这些酶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天然产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多样性的关键。此外,戴教授还讨论了通过途径重构实现高效制造与新药发现的策略,包括天然及非天然途径的重构,以及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造新分子和发现新型药物。

IMG_271
主持人:首都医科大学 薛明教授
IMG_272
天津有济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司端运 教授

报告题目:《暴露分析与新药DMPK评价》
  天津有济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司端运教授作题为《暴露分析与新药DMPK评价》的报告,系统总结了药物暴露分析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他强调,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需基于药物在体内的暴露情况,包括原型药物的浓度、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司教授提出,药物研发需考虑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动态变化。他还讨论了如何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来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以及如何评估临床试验中的风险和获益。报告强调了综合评价的重要性,指出技术手段应服务于药物的整体评价,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IMG_273
天津大学 刘爽教授


报告题目:《情感脑机接口及其精神医学临床应用》
  天津大学刘爽教授作题为《情感脑机接口及其精神医学临床应用》的报告,探讨了情感脑机接口技术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脑信号识别和调控情绪。该技术能够辅助精神疾病的诊断,并为治疗提供新方法。刘教授团队发现抑郁症患者具有特定的脑电生理异常,并通过听觉稳态响应技术成功区分患者与健康人。他们还验证了这些发现在动物模型中的一致性,并探索了经颅交流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对抑郁症的潜在治疗效果。刘教授强调,脑机接口技术应避免概念化和夸大化,而应专注于开发真正有用的临床应用,以推动该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

IMG_274
主持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窦桂芳 教授
IMG_275
北京协和医院 郑昕教授


报告题目:《创新检测技术平台助力新药临床研发》
  北京协和医院郑昕教授作题为《创新检测技术平台助力新药临床研发》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在新药临床研发中的创新技术应用。她强调了生物分析实验室面临的转型挑战,并分享了加速器质谱(AMS)技术在人体物质平衡研究中的应用,该技术能极大提高检测灵敏度,降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量,简化临床研究流程。此外,郑教授还介绍了团队在基因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案例,以及正在开发的新技术平台,旨在为临床药理学提供更多支持。

IMG_276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陈振贺 博士


报告题目:《基于AP-AMLDI技术的单细胞成像质谱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陈振贺博士作题为《基于AP-AMLDI技术的单细胞成像质谱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的报告,概述了单细胞成像质谱技术的进展和应用。该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析细胞内的代谢物和脂质,揭示细胞异质性。报告中提到了几种关键技术,包括二次离子质谱(SIMS)、激光解吸电离质谱(LDI-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这些技术在提高单细胞分析的空间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还强调了AI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此外,报告还展示了单细胞成像质谱技术在药理药效研究、临床疾病诊断筛查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青年学者报告交流会
  在青年学者报告交流会环节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药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12位青年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国科卓越(北京)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李敬来博士、北京地坛医院胡朝英教授主持了青年学者报告交流会。庄笑梅、周田彦、李劲彤、李晓蓉、孟志云、聂波等6位教授作为专家为青年报告学者进行了点评。
12位青年学者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的模型研究、机制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药物暴露-安全性研究等多个方向,以活体成像技术、色谱-质谱联用等研究方法为基础,进行汇报交流,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IMG_277
主持人:国科卓越(北京)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李敬来 博士
IMG_278
主持人:北京地坛医院 胡朝英 教授
IMG_279
IMG_280
IMG_281
青年学者报告
IMG_282

讨论环节
闭幕式颁奖
  青年学者报告交流会后,经过6位老师评议,评选出优秀青年报告奖的4个奖项。王娜、吴钰珊、王思涵、邴昊、常咏春、王亚男获得优秀青年报告奖-奋斗奖。赵丽凤、李雁铭、史方楷获得优秀青年报告-优秀奖。白婉婷、简伟哲获得优秀青年报告奖-先锋奖。徐慧获得优秀青年报告奖-卓越奖。北京朝阳医院杜萍教授主持闭幕式颁奖环节。

IMG_283
主持人:北京朝阳医院 杜萍 教授
IMG_284
优秀青年报告奖-奋斗奖
IMG_285
优秀青年报告奖-优秀奖
IMG_286
优秀青年报告奖-先锋奖
IMG_287
优秀青年报告奖-卓越奖
IMG_288     
               获奖人与专家合影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教授作大会总结。

IMG_289
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王琰 教授


  王琰教授宣布大会圆满成功,她感谢了200余名参会代表的参与,7位大会报告专家和12位青年学者的精彩报告,以及大会主持专家和青年报告点评专家。此外,王琰教授特别感谢了赞助商的支持。最后她祝愿所有参与者工作顺利、学习进步、生活愉快,并表示期待明年第十五届北京地区药物代谢及药物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的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