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理学会
2025 年度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暨专委会会议
第二轮通知
  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9月13日(周六)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召开“2025年度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专委会会议”。
  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是北京药理学会规模最大的专委会之一,是北京地区专注心脑血管药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本次会议旨在聚焦国际前沿,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创新药物靶标发现、新药研发、药物递送、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融合。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著名学者和青年科学家作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期间还将召开专业委员会会议,请各位委员安排好时间参会。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名誉大会主席:王晓良
  大会主席:李子健
  大会副主席:潘慧 窦克非 林阳 李玉洁 刘雁勇 胡泽平 聂广军
  会议秘书长: 肖晗
  会议副秘书长: 铁璐 杨楠
  常务学术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李玉琳、李贵华、贾兴旺、彭英、祁荣、任均国、孙岚、孙桂波、宋卫华、许海玉、苑玉和、曾勇、张丹、张天泰、张晓伟、周菁、
  朱惠娟
  学术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鲍秀琦、蔡维艳、陈颖、楚世峰、董秋婷、董世芬、伏蕊、高莹、郭宇轩、花芳、贾镭、孔祥英、李江、李琦、李涛、李志勇、李磊、厉欣、刘翔宇、刘学彬、马高亭、渠凯、时宇静、孙华、唐仕欢、翁小刚、王林杰、王敏、王萍、王伟平、王娅杰、王月华、冼勋德、徐瑞明、徐少峰、杨庆、张晶晶、张钊、周鹏
二、会议时间:
  2025年9月13日(周六)8:30-16:40
三、会议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天工大厦C座3层第六会议室
四、会议用餐

  本次会议提供午餐,所有参会者请务必于2025年9月10日15:00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注明是否需要用餐,以便统计中午用餐人数。会议线下举办,免收注册费。

五、会议联系人
  学术联系人:肖晗  电话13683088149 邮箱:xiaohan@bjmu.edu.cn
  会务联系人:胡菊芳 电话 18342620682 邮箱:jufanghu0425@163.com

 

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2025年9月8日

 

2025年度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暨专委会会议
会议日程

913日(星期六) 海淀区天工大厦B3层第六会议室

08:30-09:00               大会开幕式             主持: 李子健

8:30-8:40

北京药理学会 领导致辞

8:40-8:50

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名誉大会主席致辞

王晓良

8:50-9:00

全体合影

大会报告(每位讲者报告 20 分钟,讨论10分钟)

上午主持:张幼怡、张占军、李子健

9:00-9:20

余细勇(广州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肿瘤心脏病的微环境调控靶点与药物研究

9:20-9:30

讨论

9:30-9:50

杨旗(北京朝阳医院)
报告题目:AD多模态影像学结构-功能-分子立体解析

9:50-10:00

讨论

10:00-10:20

潘振伟(哈尔滨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CAND1介导的蛋白稳态与心脏和代谢疾病

10:20-10:30

讨论

10:30-10:50

王川(河北大学)
报告题目: FGF13在心脏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0:50-11:00

讨论

11:00-11:20

周菁(北京大学医学部)
报告题目:Distinct Activation of Mechanoreceptors by Laminar and Disturbed Flow in Endothelial Cells

11:20-11:30

讨论

11:30-11:50

孙桂波(中国医学科学院)
报告题目:天然药物的靶标发现与验证

11:50-12:00

讨论

12:00-13:30              午餐

下午主持: 肖晗、铁璐、杨楠

13:30-13:50

孙海鹏(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报告题目:支链氨基酸营养代谢与疾病

13:50-14:00

讨论

14:00-14:20

罗大力(首都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热敏感内源性心脏电活动调控可能参与发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14:20-14:30

讨论

14:30-14:50

祁荣(北京大学医学部)
报告题目:蛋白磷酸酶2A调控血管平滑肌表型抑制主动脉瘤和夹层疾病进展

14:50-15:00

讨论

15:00-15:20

金新春(首都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PRMT5在牙髓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急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5:20-15:30

讨论

15:30-15:50

冼勋德(北京大学医学部)
报告题目:马达蛋白KIF13B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

15:50-16:00

讨论

16:00-16:20

汪敏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报告题目:队列基因组学驱动的冠心病易感基因解析与干预靶点研究

16:20-16:30

讨论

16:30-16:40

会议总结



王晓良,研究员,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及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所长,亚洲药学联盟(AFPS)副主席,“药学学报”主编。千乘镜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心脑血管和神经药理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离子通道综合性研究平台,领导开发抗脑缺血和老年痴呆的一类新药及濒危动物药十余个,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30项,发表研究论文论著3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十余部。近期致力于全脑超微结构成像,建立了TD DATA 数据库网站,并编著全国首个《阿尔茨海默病脑超微结构病理图谱(小鼠版)》。
张幼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从事心血管病理生理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工作30年,研究方向是肾上腺素受体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主要研究交感-肾上腺素受体系统在引起心脏炎症、心脏肥厚和心肌纤维化中病理机制和干预靶点。
李子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理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课题各级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区域联合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目子课题等课题。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 子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Circulation,Cell research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等发表SCI论文100 余篇。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张占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北京脑科学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多次受聘担任国家各类重大、重点项目会评专家,兼任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家组咨询专家、中国生物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认知老化与脑健康研究,发起BABRI北京老年脑健康促进计划社区队列研究,牵头组织《中国数字化记忆门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适用于记忆门诊和痴呆风险筛查的电子化测评工具与应用方案专家共识(2019)》等行业共识与指南,在国际顶级期刊Alzheimer's and Dementia,Lancet Public Health,Diabetes care,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余细勇,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广州分子与临床药理学研究所所长,广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聚焦肺心轴微环境的靶点与新药研发,开展表观遗传药理学、分子临床药理学、分子药剂生物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260篇,IF>10的论文80多篇),被引近1.5万次,H指数56。主编学术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首席)。申请并获得授权国内外(含欧美等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牵头创办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医学科学奖5项,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1项,美国硅谷国际发明银奖1项,英国伦敦国际发明金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
杨旗,北京朝阳医院 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杰青(青A)、国家优青(青B)、北京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健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与前沿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动脉高压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磁共振成像研究,在 JACC、Brain、 Alzheimers & Dementia、Stroke 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150 余篇,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 20 余项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 27 项、国家医疗器械证 3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工程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潘振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21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会员。
王川,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药理学会理事,河北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精准医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目前在国际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ircul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29篇,研究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编写多部药理学、电生理学专业书籍。主要研究方向:(1)心脏疾病以及外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治疗靶点发现、临床转化及创新药物研发;(2)天然产物治疗疾病活性成分筛选、分子靶标及机制研究。
周菁,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长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杰青。曾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台湾卫生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接受博士后训练,曾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助理项目科学家。主要研究血管稳态调控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新型力学信号受体分子的发现与功能鉴定。成果以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单分子生物学分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孙桂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理毒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 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药理学会 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于经典名方的新药发现”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中药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奖励6项,申报及授权专利23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主要参加多项新药的研制,编写专著5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余篇,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课题30余项。
孙海鹏,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工作长期关注支链氨基酸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运动和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疾病中的新功能及新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方法,在Circulation, Diabetes, Metabolism, Diabetologia, Cell Reports等杂志上发表70余篇研究论文、综述、评论。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等支持。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代谢分会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代谢专业委员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执委会委员。
罗大力,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曾任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主要研究心肌损伤,心率失常和糖尿病心脏和血管损伤及其机制,潜在药物靶点和新药研发。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项和北京市重点研发项目3项。发表第一或责任作者研究论文近8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并参与新药研发投入市场一项。近五年发表心血管专业期刊12篇,最高影响因子39。


祁荣,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大学血管医学卫健委重点实验室PI。研究方向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课题研究先后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Q1/Q2区SCI论文30余篇,授权药物发明专利7项。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心血管药理专委会委员、表观遗传药理专委会委员、中药药理专委会委员等。
金新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及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血管功能与疾病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胶质细胞分会委员。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3年在加州大学等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3月被苏州大学人才引进,2019年调入首都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与认知。主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ging 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40余篇。论文被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以及教科书引用1800余次,单篇论文被引500余次。201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冼勋德,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脂代谢紊乱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脂质代谢调控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ATVB,PNAS,eLife,Science Signaling,EBioMedicine,Metabolism等国际著名期刊。荣获2020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奖,获批国际和国家专利9项。目前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际动脉粥样硬化杂志Atherosclerosis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汪敏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哈佛医学院博士后,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计算科学家,Springer Nature | npj Cardiovascular health 杂志副主编,GPB - New Era of Large Cohort Studies 专刊客座编辑,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Medicine、JACC、JAMA Cardiology、Nat Commun.和PNAS等国际期刊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发表论文17篇,总IF401,同时获ESI 1%高被引论文;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他引4000余次。研究工作分别被JACC, AJHG及Science等期刊专篇评述报道,被评为2020年度遗传信息用于临床实践的十大进展,国际冠心病GWAS研究联盟 CARDIoGRAMplusC4D及 NIH跨种族多基因风险评分方法开发 PRIMED项目成员,承担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A类)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及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专项骨干等。
肖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炎症与心血管重构的机制与干预研究。目前以第一/责任作者(含共同)身份在包括Circulation Research, European Heart Journal, Circulation等领域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40篇。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现任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药理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2017年获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2020年获姜必宁奖-杰出青年心脏医师论文奖,2021年获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创新突破奖。
铁璐,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副教授、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独立PI,研究方向为分子药理学,专注于组织损伤修复的分子靶点及新药发现。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Blood、Nat Commun、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Br J Pharmac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3篇,累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他引1600余次,H指数2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主编及参编教材和专著15部。兼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获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等荣誉。
杨楠,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2008年申请获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